“毛教授”驻村九年带着村民发展产业
把技术转换成大白话让农民听懂学会
![]() |
![]() |
毛庆山(左二)与罗明安(左一)交流子莲生长情况。 通讯员林建武 摄 |
□ 长江日报记者李英波
通讯员林建武 刘少波 张璐
“毛教授,我家4月份投下水的刁子、鳊鱼苗,已经长到了半斤,有一筷子长了呢!”8月10日上午9时,新洲区吴太村村民罗明安站在自家鱼塘边,高兴地和一位头戴草帽、迎面走来的“老农”打招呼。
“老农”名叫毛庆山,真真正正的教授,湖北省风景园林正高二级工程师,也是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磨山管理处驻吴太村第一书记。
从2014年到现在,扎根驻村工作近九年的毛庆山一直做着自己最喜欢的事:把知识技能想方设法“转换”成大白话讲给农民听,让大家能听得懂学得会。罗明安家的鱼塘就是其中一个成功的例子,以前收成总不好,自从听了毛教授的话,今年鱼苗成活率达到90%以上。
■ 手把手地教
勤劳村民爱上“学技术”
时间回到今年4月11日。一场专业养殖技术培训会,在吴太村村委会开得如火如荼。上面讲、下面问,全村30多个养殖户全神贯注、频频点头。56岁的村民罗明安,就是其中听得“眼中冒光”的那个。
罗明安家是“双残户”,他和妻子身体都有残疾。这些年来,在驻村工作队的精准帮扶下,不幸失去左臂的罗明安不仅成功脱贫,还承包起村里的鱼塘,一心想搞点自己的产业“名堂”出来。
2021年,继全面取得脱贫攻坚战胜利后,武汉接续奋斗,再次向271个重点脱贫村派驻乡村振兴工作队。
按照武汉市乡村振兴局统一部署,当年7月29日,毛庆山和工作队员熊敏军、桂明红等,从新洲区潘塘街道谢畈村,调整到李集街道吴太村,开始新的驻村工作。
新工作很快展开。毛庆山和工作队员们一起摸底发现,吴太村有80余户村民在从事水产品种养殖,村民们劳动积极性很高,但生产模式较落后,效益不高。罗明安家就是很典型的一户。
罗明安承包了村里的15亩鱼塘,主要养殖四大家鱼。因为缺乏养殖技术,往年鱼塘鱼苗成活率低,还爱翻塘,最差的一年因缺氧死了2000多条鱼,鱼塘收益微薄。
详细了解了村民产业情况后,毛庆山和村“两委”一起,制定了“吴太村水产养殖技术培训”计划。他积极与武汉市农科院水产研究所沟通,邀请研究所所长、水产专家魏辉杰来村进行现场技术指导。
培训会上,专家从鱼池准备、鱼种放养、饲料投喂、水质调节、捕捞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培训,罗明安学到了很多新知识。会后,专家组又专门到罗明安家的鱼塘进行了现场指导。当天,市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向吴太村养殖户赠送了1.5万尾优质大白刁苗和鱼饲料。
“水至清则无鱼”,罗明安告诉长江日报记者,那天专家组走后,毛庆山和他站在鱼塘旁谈心,这句话让他仿佛一下子“开了窍”,养鱼不光只靠勤劳肯干,还要学会“科学养鱼”,“要能干加巧干,不能蛮干”。
罗明安说,为了帮助自己更好地掌握“科学养鱼”技能,工作队特意赠送给他一台制氧机。“今年到现在,塘里的鱼只死了4条,收益最少能比去年翻番。”指着前方一片荷田,罗明安介绍,“今年家里还种了近六亩子莲,毛教授说,子莲也要科学种植,根据村里地形条件,通过‘子莲-水稻或小麦、棉花’的轮作方式,既养田又出效益。”
■ 种植“讲科学”
让产业持续发力振兴乡村
再过两个月,新洲区潘塘街道谢畈村的300亩油茶林,将挂上油茶果。
谢畈村是毛庆山下乡帮扶的第二个驻村点。村支书余红顺说,2015年第一次见到毛庆山时,对教授来扶贫感到不理解,他跟毛庆山说:“就算你是教授又怎么样,我们村这么差,十年也赶不上别人。”
结果是令人惊喜的。两年后,谢畈村全村脱贫摘帽,三年后完成美丽乡村建设,2020年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时,谢畈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。
用技术帮助村民挣到钱。毛庆山带领工作队为谢畈村制定了“以发展油茶产业为长线产品,发展优质稻作为以短补长项目”的产业规划,目前该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8万元。
“毛教授手把手教村民们种下的油茶林,现在成活率达到90%以上。”余红顺说,油茶树是生态和经济效益都显着的树种,当时每棵茶苗种得好不好,毛教授都盯得紧。
打造一片高质量丰产油茶基地,必须环环相扣。完成了前期“做规划、征土地、去杂树、造地形”后,到了油茶苗栽种的重要环节。
毛庆山把油茶苗栽种的验收标准,从当时普通采用的“种了多少棵”,改为“活了多少棵”。
买回的油茶苗要去掉包裹根部的薄膜,这样根部在土里才能正常生长。每一株苗种下后,要仔细用细土填实坑缝,并浇水“定根”。不少村民也是种地的好把式,认为春季雨水本来就很多,油茶苗不浇水也没事,但毛庆山耐心解释,油茶苗如果不及时定根,根茎没有扎进土里去,春季逢上雨水,看似“苗活了”,其实是“假活”,一入夏遇到干旱,苗很容易就干死了,造成更大的人力物力浪费。
如今几年过去,谢畈村的油茶林生机焕发,油茶花越开越旺,村里的“生态饭”越吃越香。村支书余红顺介绍,油茶林进入丰产期后,一亩预计可产茶油150公斤左右,村民和村集体收入将更加有保障。
村民谢如舟还告诉长江日报记者,除了给村里打下产业基础,在毛庆山的组织下,谢畈村和周边不少村民还参加了园艺培训,学到了园林、绿化等技术。修剪、嫁接、养护、施肥等活都能干,“村里因此成立了园艺劳务公司,如今村民在外务工‘很吃香’”。
■ 发动“朋友圈”
更多专家一起帮村民致富
“教授下乡,朋友圈帮忙。”8月1日上午,受到毛庆山邀请,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、全国猕猴桃育种专家钟彩虹来到吴太村,又有一项新的产业项目有望在村里落户。
新洲区李家集街道片区帮扶负责人、武汉市税务局驻团强村工作队队长宋海军介绍,作为全省园艺专家,深受武汉市民喜爱的“磨山梅园”,就是毛庆山带着团队一手打造的。当时在全国多个城市引进古梅项目均失败的情况下,毛庆山主动请缨,成立技术攻关小组,突破古梅从深山到城市生长环境的不适应等技术难题,从全国引进100多株古梅并成功栽植,最古老的古梅树龄达到800年。直到现在,每年冬季,武汉梅园花海如潮的景观中,灼灼绽放的株株古梅,都是市民眼中最亮的风景线。
几十年从事园艺工作,毛庆山和很多同行结下了深厚友谊。下乡驻村后,从最初的新洲区石寨村,到谢畈村,再到吴太村,毛庆山的“教授朋友圈”也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相衔接凝聚起广泛的科研力量。
在谢畈村期间,毛庆山带领工作队积极协调资金1000多万元,推进扶贫项目30多个,指导村民参加油茶、柑橘等种植技术适用技术培训,当地一批村民农技水平得到显着提升。
吴太村老村长吴保安告诉记者,驻该村只一年时间,毛庆山带领工作队帮助村里制定了乡村振兴“十四五”规划和五年工作计划,协调资金100余万元助力村产业发展。邀请到市农科院、中国荷花研究中心等专家,与村里养殖户结成对,提供长期技术帮扶。
指着一大片已经平整好的土地,吴太村支书吴东明兴奋地说:“按照产业规划,村里将打造300亩瓜蒌、玉米基地。毛教授将组织种植专家指导村民们学习瓜蒌、玉米种植技术。”
随着猕猴桃育种专家钟彩虹研究员的到访,武汉植物园猕猴桃种质资源圃冷库和分拣基地,有可能也将落户吴太村,目前正在积极对接。
据介绍,该产业项目预计占地100余亩,除产业为村集体带来收益外,村民可在基地打工,同时,有愿意种植猕猴桃的村民,钟彩虹研究团队愿意提供技术指导和优质苗木供应,“和毛教授一起,手把手教村民致富”。